数学之家

标题: 路见可 [打印本页]

作者: mmyyxx    时间: 2008-8-6 15:40
标题: 路见可
路见可
 
杜金元
 
    路见可 192211月诞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武汉大学教授.函数论.
    路见可,精研函数论,尤以边值问题研究见长,学著甚丰.自50年代迄今,一直站在边值问题研究前沿,成为我国在该领域中最早的卓越学术领导人.曾任武汉大学数学系副主任、主任,武汉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任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是我国第一批授予的博士导师之一.他还担负一系列的学术领导职务,曾为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现为湖北省数学学会和武汉数学学会理事长;主编《数学杂志》,为《数学年刊》、《数学物理学报》等著名杂志编委.国际上受聘于美国、西德《数学评论》杂志为特约评论员.
 
(一)
 
    路见可,江苏省宜兴县(现为宜兴市)人.1922年11月出生于该县城东庙巷.父亲路宝琮受雇于古城西京电厂当会计,母亲随之居陕.虽是一脉单承,但路见可自幼远离双亲由继祖母抚养于故里.祖父是个私塾先生,深谙算学.路见可4岁时,祖父本以“百家姓”课孙,闲暇仅用一方小石板教他演习二位数加减法.不料种瓜得豆,幼年路见可在算学上显现出异常好的领悟力,常常逗得祖父乐不可支.这件事竟早期开启了路见可学习数学的兴趣之门.次年启蒙入学,小学先后就读于瀛园小学和文庙小学(现为实验小学),四年级就初显数学才能,在同辈学童中常独秀一枝,小有名气.就连当时一位读六年级的堂兄也常向他“请教”一些算术四则难题,多次获得解答,使之心悦诚服.
    1933年,路见可升入县私立精一初级中学.此时,路见可不仅禀赋聪颖,而且勤学上进,又得益于钱凤绾老师的良好教育,因此学业长足大进,常以为朋友解说数学定理与公式为乐事.由于成绩优异,几次获得学校全免或半免学费的奖励.这在当时确实对清贫的家境是一个不小的帮助.
    高中就读,路见可辗转两校,际遇则颇多艰辛,但钻研数学的锐力不减.1936年考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第一学期末,由于路见可数学成绩出众.班主任喜不能禁,在总评语中称他“有数学天才”.次年抗日战争爆发,乃赴西安父母处,与双亲团聚.时正值北京师大附中迁陕,成立西安临时大学高中部.他插班入学,后校迁城固古路坝,易名为西北联合大学高中部,旋又改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在该校他又受惠于我国数学教育家魏庚人和赵慈庚两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循循诱导,奠定了日后他驰骋数学必不可少的中学数学基础.
    1939年,路见可高中毕业后即着手报考大学.当时高考者的绝对数虽远少于今天,但因高校为数甚少,其竞争之激烈较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16岁的路见可获全国统考数学满分,以第一志愿进入武汉大学数学系深造.高考摘取的硕果又进一步刺激了路见可的求知欲.他在大学里倍加攻读,如同海绵吸水般地吮吸着数学知识.1940年全国举行高校一年级学生数学竞赛,他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三年级主修吴大任先生教授的《微分几何》,路见可用心记笔记,并用英文加以整理,后被吴在四川大学做为教材,由此可见路见可学习用功之一斑.四年的大学生涯,由于成绩优异,他多次获数学系和理学院奖金,赢尽学校各种褒奖.1943年修满毕业,他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打下了牢固而全面的基础.
    毕业后,原拟留武大任教.因回西安探亲,恰值父亲去世,不忍离母远去,滞留陕任教于华县私立咸林中学.次年由于日机狂轰滥炸,复返乐山任武大助教,并在四川省立乐山中学兼课.1946年抗战胜利后复员,得吴大任力荐,到上海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就教于陈省身教授,也做些工作.不久因病辞职,返乡养病,并为生活计,在宜兴县立一中兼课.是年冬,武汉大学迁返武昌珞珈山,应召复回武大任教,以迄于今. 1948年路见可与数学家熊全淹、熊全治之胞妹熊全沫(江西新建人,现任武大生物系教授)结为伉俪.自此两位学人在生活上彼此体贴,工作上相得益彰,成就上交相辉映.常常路见可在函数论方面攻占了一个阵地,熊全沫也在鱼类学研究上收获了一串硕果.前些年夫妇双双出任武大数学、生物两系系主任.“夫妇教授主任”一时在校园传为美谈.他们生有两子,其所学既有家学渊源又相异其趣.长子景舒毕业于武大生物系,专攻微生物;次子望舒毕业于武大数学系,致力于数理统计学研究.一个和谐的家庭,给了路见可事业上进取的巨大力量.
 
(二)
 
    大学任教不久,路见可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早年他从事拓扑学研究,亦有不少论文面世.50年代中期之后,他潜心函数论研究,专攻边值问题,其工作遍及该领域的各个方向,但从不搞支杈细节;在每个方向上,他都把自己的目标集中在那些重要和关键问题上,这类问题具有下列特点:
    (1)明确性和新颖性.他认为,问题明确,能够吸引同行们的兴趣,其新颖性更能亢进人们研究的兴奋点.
    (2)方法性和系列性.研究一个问题,他总是先筹建一批工具,形成一种方法,由此将所研究的问题延伸到各个角落,得到系列性成果.
    (3)思想性和本质性.他十分欣赏“一个好的数学思想,优于十个方法”的说法,认为一个数学思想揭示问题实质,如同数学作战中的战略,指引人们通向胜利的彼岸.
    路见可正是遵循上述原则去寻求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并取得重大成就的.他每搞一个问题总是克尽全力,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的问题重要而困难,曾困惑好几年,但他积思成癖,终得攻破.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他不落旧套,总是另辟新径,充分发挥他的巨大创造才能.
    路见可的学术成就及其见解大体可以分成四个方面:
    Ⅰ. 解析函数边值问题;
    Ⅱ.奇异积分方程理论;
    Ⅲ.奇异积分方程数值理论;
    Ⅳ.平面弹性的数学理论.
    这些工作,计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Ⅰ)、(Ⅱ)方面的工作1987年出版专著《解析函数边值问题》集大成,(Ⅳ)方面的工作有《平面弹性复变方法》和《平面弹性理论的周期问题》(与蔡海涛合著)面世,(Ⅲ)方面的材料他拟与其弟子联手再续一著.
    四个方面的工作铸成了该领域由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一个有机整体,很难分出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占更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他理论与应用齐头并进,均获巨大成功.仅举数例来说明一下其学术实践.
    (1)复合边值问题.1962年路见可发表题为《复合边值问题》的论文,首开自己在解析函数边值理论研究上的先河.这篇首作就显示了他在边值研究上身手不凡,影响颇深,此文被后继者们推崇为一篇名作.
    解析函数边值问题的研究,萌芽于19世纪数学大师黎曼(Riemann)、希尔伯特(Hilbert)等人的工作.本世纪40—50年代苏联格鲁吉亚学派进行热火朝天的工作,把这个领域的研究推向隆盛兼成熟时期.苏联科学院院士穆斯赫利什维利教授是格鲁吉亚学派的开山祖师,他萃集截止当时为止的各家成果,并且甚多加入自己的创意,著成巨著《奇异积分方程》一部.该著堪称边值研究的经典之作,先后三次出版,并获全苏国家奖.这位大师将各类经典边值问题叙述得简明扼要,对解法研究得极深,以至规范化.人们要想在这方面拓广工作多感为难,但是他却没有发现今天被称之为的复合边值问题.正是在这点上路见可显示了他深邃的洞察力.他在经典边值问题上作进一步设问,那就是能否在一个多层分割的区域上寻求这样一种分区全纯函数,它在一部分边界上满足黎曼条件,而在另外的边界上满足希尔伯特条件.路见可将此谓之复合边值问题.时至今日,这种问题的形式已演变得千奇百态.
    不能用经典方法解决这种复合边值问题.路见可巧妙地提出了一种变换,通过消除某些条件将复合边值问题转换成经典问题.因此后来同行们就称之为勺“消去法”.自那时至今,这种方法广为流传,人们成功地应用于各类复合边值问题,以至今天在边值问题的学术会议上,“消去法”一词已成为不释自明的术语.
    由于显而易见的重要性,1964年,《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数学、力学、天文学版)》原文转载路见可的这工作.接着,1965年《中国科学》译成英文又予转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穆斯赫利什维利的名著《奇异积分方程》原先仅只介绍了一位中国学者董光昌教授的工作,1962年该著译成中文,正值路见可的工作发表,译者专门补充文献两篇提及路见可的工作.
    四年之后,又发生一件有趣的事.苏联的一位学者и.с.рогожина全然不知我国学者已着先鞭,公布了类似的研究,但要求多而收获结果少.两相比较,路见可解决的问题更为一般和深刻.
    (2)奇异积分的直接解法.到了1965年,路见可已著论文10篇,而且还有待发作品,其工作已涉及到各个方向.当时正值年富力强,处于科研的极佳时期,他开始筹思一个极为困难但又是能够下手的课题,今日称之为奇异积分方程的直接解法.
    奇异积分方程的理论到60年代已相当丰富和完整,但是一般来讲,要真正求解一个奇异积分方程却很困难.这对于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讲,无疑是一个弱点.路见可预见到,如果退一步,加强输入条件,求解奇异积分方程就将成为可能之事.
    正当他把自己的构思付诸研究时,1966年夏,“文革”开始.当时路见可由于出色的成就已经赢得了相当的名气,自然一顶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不能幸免.正当的学术研究终止了,并以这样的“罪名”进了“学习班”,孩子们分赴农村插队落户,一个完整的四口之家被分割四处.那时别说研究,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成问题.关于奇异积分方程的直接解法的研究一搁10年.但是,几乎在路见可当年筹划这个课题的同时,也可能稍微早一点,A.S.Pe- ters及K. M. Case也注意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先而揭开了这项研究的序幕.其后,另一位苏联学者с.г.самко也作这一工作.这 些工作大部分发表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其时我国“文革”正在酣战,国内学者完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这方面的情报.
    直到1975年,路见可获知Peters等人的工作,感慨万千.他认真研读了这些学者的工作,发现虽有缺点,但确实开了直接解法的端倪.只不过Peters等人的工作过于原则化,缺乏实现他们所拟计划的有效途径.说到底,除了简单情况下,他们并未具体求出解(特别是可解条件)的封闭形式来.因此,真正的“直接”解法还必须推倒一堵“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放弃了特别有效求解的念头.在Peters等人的工作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在数学界随后又沉寂了几年.
    1975年,路见可重开奇异积分方程直接解法的研究,他很快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在于奇异积分方程必须能够简单函数方程化,而这里的症结集中在如何脱去积分号,这无疑需要一个对奇异积分进行计算的强有力工具.不久,这种工具在路见可的工作中应运而生,这就是推广的留数定理.经典的留数定理告诉我们计算一个解析函数的国道积分,只须计算它的留数,但奇点不能落在围道上.但奇异积分正好有奇点落在围道上.此时,路见可引进该点处的张度,这是该点对国道的内向夹角对周角的一个比值,它正好形象地刻画了该边界点面向内域的程度;因此,该点处的留数先按通常方法类似计算,而后乘以张度.经此处理,留数定理就推广了,甚至高阶奇异积分的情形也有类似结果.
    应用推广的留数定理,对于相当广泛的一类具某种解析性系数和核密度的奇异积分方程,可以成功使之简单函数方程化,进而再将方程和可解条件线性方程化,名副其实地直接求得其解.这就是路见可为奇异积分方程直接解法指明的原则和途径.
    路见可的学术活动被禁锢十年之久,但一上阵又显示了他巨大的研究活力,这对当时武大的科研空气确实吹进了一股新风.大家非常钦佩他深厚的研究功底;其实也得益于“文革”期间一些腹稿式的思考.他曾透露过,在那禁锢的年月,为打发无聊的时光,他常对一些问题进行思索.由此可见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继路见可的工作之后,有关奇异积分方程的直接解法的研究又活跃起来,各类工作接踵而来,有卷积型的,带位移的,带各种周期核的,等等.当然,这些工作各有各的技巧,各有各的建树.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遵循的原则和途径都深深带有路见可思想的印记.
    作为这项研究的一个副产物,推广的留数定理也极大地改良了复函数积分的计算.这对大学生们是一个福音.大学生们在复函学习中常遇到一些经典积分的计算,往往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处理这种积分常须对积分围道所围区域在奇点附近挖去一个小块,在应用了留数定理之后再取极限,把围道拉复回原来的形状.这种“割补术”几乎千题一律,但所用技巧各不尽同,近于一题一法,大学生们往往为此煞费心机.要是应用推广的留数定理,这就大可不必了.原因很简单,这里根本不存在经典留数定理那种不可逾越的障碍,因为它已汲取了边值理论中最为精华的东西.路见可的门人们正着手给大学生们写一本课外读物,收集了一些实例,发现用经典方法易于计算的,新法更为简单;用经典方法计算复杂的,用新法却不怎么复杂;还有些例子只能由新法去完成计算.(3)周期问题.1976年后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艳阳天.路见可的创作也达高潮.他以相当多的精力搞周期问题,主要是双周期和双准周期问题.单周期问题,他在60年代早已解决.
    路见可周期问题的研究非常规律地循着三个阶段前进:一是各类周期的各种边值问题的研究;二是各种周期的奇异积分方程的研究;三是各类周期弹性力学问题的研究.
    这些研究的原动力是实际问题.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周期平面弹性问题,就必须建立相应的一套边值理论和奇异积分方程理论.路见可特别擅长从实际需要选择课题,因而这类研究成为他的中心之一.
    周期问题的研究是个热门课题,国际上搞这种工作的学者很多.就时间而言,路见可处于承先启后的阶段,但他却是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取得系统性成就的第一人.他修补了前人研究的许多漏洞,拓宽了研究领域,并且加进很多新的定义、方法和结果,坚持不懈地把别人和自己的思想铸造成一种统一和完全的理论.
    路见可对单周期问题的研究60年代初就已基本完成,国外学者的工作比他更早.但从应用观点看,一般研究“装配”到具体问题上,结果不尽人意.路见可继续了这一工作,他从单周期黎曼边值问题搞起,一步步直至单周期的平面弹性的各种应用,1963年写成论文《周期Riemann边值问题及其在弹性力学中的应用》在《数学学报》上发表,全文长达46页,在该刊上实为少见.
    60年代初,关于双周期问题,有些思想虽早已形成,但由于客观情况不允许,一直到“文革”以后,路见可才开始深入研究.50年代,苏联学者чибрикова对双周期问题进行过研究.路见可阅读了这位学者的先期工作.他发现可能是过份仿拟单周期情况的缘故,这位学者在选取核函数构造典则函数时出现了疏忽.路见可分析认为,既然不存在单极点的椭圆函数,因此在选择核函数时,要么放弃周期性要求,要么保留双周期性而允许另有极点.他选择了后者,因为不仅可以校正чибрикова的工作,而且易于推广到前人未加研究的开口弧段的情况,也对其后双准周期问题的研究有所借鉴,一举三得.路见可对待问题的态度常常如此,每种证明,每种选择,他都加以推敲,直到决定选取一种“原理能够加以推广,对进一步研究最有用”的方法.
    建立了边值理论和奇异积分方程理论之后,路见可用这些理论解决了许多平面弹性问题.当然,其间还有一个相当困难但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把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模型,这里面依然充满了数学方法和技巧.路见可对此作出了很多奠基性工作,同行公认他提出的数学方法和论证都是首屈一指的.
    1980年到1981年,他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在得克萨斯大学继续研究工作.他乐于同本圈子里的同行进行交谈和探讨,进一步丰富自己在弹性理论和断裂力学方面的成果.其时,他的夫人熊全沫也在得克萨斯大学工作访问.夫妻同访,机会多么难得,但是他们无心欣赏异国风光,没有看一场电影、逛一次公园,而是分分秒秒用于研究.一年时间,他在美国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
    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引起重视.当访问快到期满之际,美国力学界权威人士、里海大学专搞工程力学的一名教授,提出以高薪聘他工作,并且言明不给其它任务,专搞科研.但他毅然踏上归途,他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的事业.
    (4)奇异积分的机械求积.1981年访美期间,路见可还转入搞奇异积分的机械求积.这无不令人惊讶.其实,为了把自己的研究铸成一个完全的整体,他对奇异积分方程的数值理论的兴趣已非一日.
    奇异积分方程的数值解法是边值理论通向实际应用的桥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学家们对此没有太大的建树.这并不是这种研究微不足道,恰恰相反,在前进的道路上荆棘丛生.50年代,苏联克雷洛夫院士为格鲁吉亚学派领导人穆斯赫利什维利院士名著《数学弹性力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作序时提出,希望该书再版中应该给出数值解法.穆斯赫利什维利在他后来的版本中遗憾地表示他没有能够实现克雷洛夫院士关于发展数值解法的希望.自那时起,路见可就萌发了对奇异积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展开研究的念头.他留意格鲁吉亚学派在这方面的工作,但没有能够收集到应有的资料.因为该学派的很多工作是在格鲁吉亚地方杂志上发表,我国要得到这类杂志实为困难.
    70年代之后,西方在奇异积分方程数值方法的研究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国内这种研究近于空白.1981年访问美国,给路见可开创新的研究带来了契机,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和收集资料,准备回国指导他的学生进行工作.实际上就在访美期间,他已经开始了先行的研究.他从第一线的问题入手,先搞奇异积分的机械求积.他认为重要的不是一个一个地去建立各式各样的具体公式,而是各式各样求积公式的建立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不久,他提出应该在奇异积分的数值求积与通常积分的经典数值求积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思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高斯、马尔科夫(Markov)等创立的经典求积理论早已相当完整和丰富,能够加以引用,自然事半功倍.随后,他创造了分离奇点法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想法.通过分离奇点,他把奇异积分的求积转换成经典求积,剩下的问题就是若干技术性处理,这些都为他所解决.回国后,他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继续这项工作.这位博士将他的思想方法发扬光大,就非常一般的情形对奇异积分提出和建立了许多类型的求积公式,“装配”在常见的一些权函数上就构成大量的具体适用的公式;此后,沿着这些成果继续前进,又对整个奇异积分方程的数值解法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和论证,作出了很好的工作.
    近年来,他又提出用复样条研究奇异积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已有两位博士在这方面作出了成绩.
 
(三)
 
    路见可又是一位出色的数学教育家.他不仅在科研上树果,而且在教学上树人.他的教学生涯自大学毕业始,5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教学岗位.
    武大数学系历来有重视基础课教学的传统,一批名数学家坚持在第一线授课.张远达主讲线性代数,齐民友主讲微分方程,路见可主讲数学分析.这些功名卓著的专家以教书为己任,为把学生们培养成有用之材,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路见可是其中出色的一员.他为大学生们讲授《数学分析》30余年,乐此不倦,周而复始,常讲常新.每次授课,总要重新整理讲稿.他授课如行云流水,干净利索,用明确简洁而富表达力的语言使学生们专注于课文的重心,概念的理解和定理的推理上,常常收到开发智力、启迪思维的奇效.而技巧训练一般留在习题课中为学生们示范.以免课堂上专谈技巧而引学生入岐途.学生们十分推崇他讲课的优雅,他们常以“听路老师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的语言来赞颂.当他从本科教学第一线退下来时,同学们若有所失,以至系里对后继人不得不进行非常严格的挑选.
    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他常常课余来到学生中间,作广泛交谈,论题涉及治学经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等等.他把学生当作年轻的朋友,学生们视他为可以信赖的师长.
    在教学生涯的几十年中,路见可也注重教材建设,他编译了不少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常用自己所得撰写教学研究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以脍同仁.他还发表了不少关于中等数学的科普文章,以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受其影响,选择学习数学者,不乏其人,有的已成为知名的数学家.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路见可的教学重心随之改变,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的培养上.1981年国家公布了首批培养博士的导师,他名列其中.
    他用讨论班的形式对研究生教学,非常成功.他一贯认为,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将来是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材,因此应该超过老师.他们不仅要长老师之所长,而且要长老师之不长.因此,他只是在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上作些概括性的讲授,其余一律平等地跟研究生们展开讨论.这种讨论,他常常表现得十分随和,一般不像授课时字斟句酌,也不像为研究生修改论文那样谨慎仔细以至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大家在讨论班上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虚怀若谷,从不自以为是,而提倡学术争鸣,以为是调动活力的好手段.他的学生关于边值理论中一些著名定理的统一简证就是在这种宽松的学术讨论中获得的.古老的证明其中一部分公式就需要讲授6个小时,当他讲到中途时,一位研究生毫不掩饰地觉得这个证明过于拖泥带水.大家都感到这是对经典定理传统证明的一种挑战,有失偏颇.但路见可却不以为意,他在讲完后饶有兴趣地听取学生的想法,竟发现只要加以整理,很可能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新证法.在接下去的一次讨论中他心满意足地听着这个学生在其他同学们面前介绍自己的证明,整个证明干净而漂亮,一小时即演讲结束.路见可随后就把这种证明满腔热情地介绍在自己专著中.发掘英才常使路见可感到莫大愉快.有一次他发现大学生徐传毅勤学好问,原来是中文系学生,但却偏爱数学,以至要求转系.经他多方奔走,终于使小徐遂了心愿.后来徐传毅果不负厚望,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留美博士研究生.
    在路见可领导的讨论班里,争论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很激烈,似有争吵之嫌.有一次系领导赶来劝阻,发现原来学员们正在指点满黑板的演式高谈阔论.每次争论,路见可总是巧妙地把主题引向关键,而研究生们总是获得更深一层的理解.
    路见可有极好的科研组织能力.研究生们各具特点,他都能恰到好处地让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有一位硕士生,思想很活跃,有冲劲,但常常出错,大家叽他“赢得先见而失去判断”,他也悲观地承认这点.在讨论班里大家有时不大重视他的意见,但路见可却总是认真听取他的演讲,从中提炼闪光的东西.最好的例证是路见可从他一次极不成熟的证明中受到启发竟而解决了一个困惑多年的问题.路见可还乐于在讨论班上讲述自己的想法.他经常把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地讲给研究生们听.路见可指导的研究生很多,他们的学位论文不少来源于他的思想.有时候他作简短的讲演,提供初胚,继而由学生们自己去工作.关于带平移的奇异积分方程是他在研究中提炼出的一个极新课题,他为学生们仅仅做了不到两小时的演讲,而学生们随后的工作报告用去了半年讨论班的时间,而且还在向纵深发展,甚至学生们认为这个方向的研究前景相当广阔.
    路见可右眼视力几乎为零,超负荷的教学和科研又使左眼患了白内障.1983年视力锐减.系领导和学生们劝他,或者停止教学,或者停止科研,最好两者都停,以准备手术.但他坚持要“双肩挑”.白天为研究生主持讨论班不误,学生们只好添加黑板,把字写成5厘米见方.晚上他用放大镜阅读和写作.直到手术中,他还指导研究生校稿.手术后,视力恢复,他又以充沛的精力,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由于他的大度,他的学识,他的组织能力,讨论班吸引了一批国内学者来到他的周围;讨论班已经不仅是研究生的课堂,而成为边值问题学者们的一个乐园.讨论班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参加过路见可讨论班的,仅中青年教师,就有10人被晋升为教授、副教授.不少人已在科研中崭露头角,成为优秀人材.
 
(四)
 
    路见可得到人们普遍尊敬和颂扬,除了他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建树外,还在于他“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的高尚思想情操.
    1984年春,武大财务科通知他取回近一万元的退款.原来,在50年代,路见可编译出版了许多书籍.1963年,湖北省召开贫下中农代表会,为了支援农业生产,他将稿费不记名寄赠贫协.以后贫协没使用这笔钱,将钱退回原寄款单位武汉大学.校方经过多次调查,才知道是路见可寄去的钱.他和熊全沫商量决定把这笔钱凑足一万元,设立武汉大学“数学、生物新星奖”,以鼓励成绩优异的青年学生.前几年他为宁夏大学培养研究生,将该校给他的酬金5000元也回赠该校数学系,设立“新星奖”以鼓励学生.
    在故乡宜兴,路见可有祖传五间私房,母亲去世后,由他人代管.1958年,托管人函请如何处理,他立即复示全部献给国家.1984年,宜兴营建儿童乐园,他们夫妇又捐赠100元.1985年初,民盟湖北省委为少年儿童基金募捐,他们夫妇立即捐献100元.
    他衣着朴素,学生们没有看见他穿过上等毛呢服装.1981年出国收拾行装时,他竟没有一双皮鞋,只好临时置办.有一次大家谈论当今服装时髦,他的学生劝他买一件“鸭鸭牌”羽绒服,说对老年人御寒很有好处.他笑了笑,很有风趣地回答:“我有两件棉衣,虽旧而不破,弃之可借,故不必纳新.”
    路见可为人谦和,乐于助人.总有一些基础训练不严的数学爱好者慕名寄来一些论文,有请教鉴定的,有求推荐发表的.这类作品往往题大果少,有解决费马(Fermat)定理的,有研讨刁蕃都(Diophantus)方程的,也有其它.特别是徐迟关于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引起的“1+1”效应后,想在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上一试身手,采撷“皇冠上的明珠”者更多.路见可明知其中没有力作,但总是认真处理.有一次他出国前夕收到一个乡村自学者的“工作”,来不及亲自回信,他一再交待他的学生回信.他说,这些同志在资料少、环境差的情况下,爱好数学,其情可嘉,但他们眼下所做的题目,实属浪费精力,如果我们不予理睬,就是误人.
    但是,路见可从不烦及别人,至亲亦不例外.路见可有两位担任领导职位的亲长,他从不为个人事烦及.嫡舅潘汉年从解放初期到1955年出任上海市第一副市长.其间,仅1954年因母亲患乳癌,那时家乡医疗条件差,苦于孝心,路见可向舅父去过一信,请求在上海介绍一家好点医院就医,信中一再言明费用自理.堂舅潘梓年50年代在武汉负责文教方面的领导工作,多次到武大作报告,路见可每次去听讲或参加座谈,舅甥仅相视一笑,武大的许多领导和同事一直不知他们的亲戚关系.
    路见可的学术成果多次获奖.1981年以来他连年获学校科研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他把已得的奖金全部交给系里,成为经费拮据的数学系开展集体活动的一项“基金”.1985年获武汉市科协优秀论文一等奖,1987、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路见可还获得过其他各种荣誉.1986年武大授予他“模范教师”、中共湖北省委科教部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教委授予他文教系统“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他立志在自己的事业上更为辛勤地耕耘.
作者: math    时间: 2008-8-6 16:53
支持,资料很全面啊




欢迎光临 数学之家 (http://www.2math.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