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家

建站
数学爱好者的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使天文学家寿命倍增的数——对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3:4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使天文学家寿命倍增的数——对数
     16世纪初,当第一张对数表问世后,天文学家兼数学家的拉普拉斯满腔热情地称赞这是一项“使天文学家寿命倍增”的发明。其实,从数学的角度看,对数产生的意义就更为深远了,伽利略甚至说:“给我一个空间、时间及对数,我即可创造一个宇宙。”

    对数的创造人是苏格兰的男爵约翰·耐普尔(John Napier,1550—1617)。他对数学的计算很感兴趣,还多次找到简化计算的方法。耐普尔最早想到了数可以用指数形式来表示,例如,4可以表示为2的平方,8可以表示为2的3次方,5,6,7可以表示为2的在2及3之间的某个分数的幂,一旦数都写成这样的指数形式,乘法可以通过指数相加来算,除法可以通过指数相减来算,这样的话乘法及除法就不会比加法及减法更复杂了。耐普尔花了近20年时间来求出各种数的指数表示的相当复杂的公式,他对三角函数的指数形式特别感兴趣,因为天文中计算常用到,耐普尔希望对这些加以简化,他把计算指数的表示方法称之为对数。在1614年他出版了对数表,而且给对数署名为Logarithm,意思为“比之数”,“比”是指等比数列中的公比。从此对数表得到广泛应用,它对当时科学的冲击,就像计算机对现代科学的冲击一样,当时,对数就正如计算机一样,大大简化了计算。

    实际上,在耐普尔发明对数之前,对对数的探索早已开始了。15世纪至16世纪,天文学处于科学的前沿,许多学科在它的牵动下发展起来。1471年,德国数学家约翰·谬勒(Johann Muller,1436—1476)出于天文计算的需要,造出了一张具有八位数字的正弦表。此后,余弦、正切等表也相继出现。但是,对于大数的运算当时并无一个简单的办法,为了确定一个星球的位置,常在计算上花去几个月的时间。能否用加、减运算来代替乘、除运算?这是当时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德国天文学家约翰·维尔纳(Johann Werner,1468—1528)首先尝试用三角函数来达到目的。维尔纳的方法相当于利用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积化和差公式: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公式的意思是:若求小于1的两个数a与b的乘积,可以先由三角函数查出使sinα=a,sinβ=b的α与β,然后求出cos(α-β)与cos(α+β),再应用上面的公式求出它们差的一半,就得到了所要求的数。大于1的数可用小于1的数乘上10n表示,因此这两个公式实际上对于任意两个数都是适宜的。

    作为对数的发明人,我们不应忘了另外一个名叫别尔基(J.Burge,1552—1632)的人,他不是数学家,但他是最先掌握对数思想的人。1603年,别尔基被任命为布拉格地方的宫廷钟表匠,他在那里与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开普勒一起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他要利用仪器结合观察的情况作天文计算,这就促使他产生要简化计算的思想,他花了8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著作《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表》,这是一个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对数的表,这些数列更适合运用于实际计算。但他拖延了他的著作的出版,直到1620年出版时,耐普尔的对数已经闻名全欧洲了。

    中国人对对数的了解是比较晚的,1648年波兰传教士穆尼阁(P.Nicolas smogolenski,1611—1656)带着《比例对数表》等各类算书来到中国,1664年,中国学者薛凤祚与穆尼阁共译《天学会通》,其中包括《比例对数表》和《比例四线新表》,前者是1—20000的六位常用对数表,后者是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六位对数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网站统计|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之家    

GMT+8, 2024-12-23 16:39 , Processed in 1.1249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