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家

建站
数学爱好者的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禾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15:3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禾瑞
 
蒋滋梅 张益敏
 
    张禾瑞 191112月诞生.祖籍浙江省海宁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代数学、数学教育.
 

    张禾瑞,原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并曾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在校外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北京数学会副理事长、《数学学报》与《数学进展》编委,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数学、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教局高等学校确定和提升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二至六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第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在国内享有盛名.50年来,他兢兢业业,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数学科学和祖国的数学教育事业.他为高等师范教育的代数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代数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一)
 
    张禾瑞,祖籍浙江省海宁县.1911年12月出生于一个官员的家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打好中国古文基础,特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他从小体质不太好,再加上勤奋攻读,到了高一他患了肺结核,被迫休学.一年半后身体康复,本应继续高中学业,但是,由于他在养病期间,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对文学发生了兴趣,因此他决定考北京大学乙部(文科)预科,准备将来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深造.在北大文科预科就读期间,他又逐渐感觉到,针对当时国家落后的情况,还是以学理科为好.1931年在北大文科预科毕业后,他决定改学理科.按当时北大的规定,由文科预科毕业,可以直升大学部文科各系,如果要转到理科,那么必须通过数、理、化三门功课的考试.这对于几年没有接触数理化的张禾瑞来说,是个难关.于是,整个暑假他进行了刻苦认真的准备,演算了超量习题.考试结果,这三门课的成绩都取得了优等,其中物理得满分.说起这物理100分,还有个小插曲.原来他解物理题时,有一道题答数是负数,这与物理意义不符.他怀疑自己演算过程有误,于是一遍又一遍地细心检查,但始终查不出错误.最后他自信地作出判断自己无误,于是他在这道题的答卷上写了“题恐有错”四个字.果然,这道题目中数字出了错.这件事显示了张禾瑞虽只经过了短期准备,但对高中的数、理、化三门课程还是有较好的理解.
    从1931年到1935年,张禾瑞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32年到1933年期间,系里聘请了德国教授斯佩纳(E.Sperner,1905—1980)来讲学.这位教授讲授的材料偏重于代数,内容新颖,使张禾瑞对代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斯佩纳开的是选修课,张坚持选他的课,并取得优异成绩.斯佩纳回国的时候,特别向张表示,希望张毕业后能到德国留学.
    1935年,张禾瑞大学毕业,成绩突出,系领导提出让他留系工作.他当时已决定出国深造,便放弃了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工作的机会,远涉重洋到德国留学.张原本打算在斯佩纳的指导下学习代数,但斯佩纳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拓扑学,因此他把张禾瑞介绍给了汉堡大学的世界著名代数学家阿廷(E.Artin,1898—1962).从那以后,张禾瑞开始系统地攻读代数.
    德国当时执政的纳粹党迫害犹太人.阿廷的夫人是犹太人,不久阿廷全家被迫离开德国.后来,张禾瑞的学业是在世界著名代数学家维特(E.Witt)的指导下完成的.1941年,张获得德国汉堡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无论是阿廷,还是维特,他们都非常赏识这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阿廷离开德国后,转到美国执教,他曾为张禾瑞办好了转学手续,让张到美国去继续跟他学习,当时张因经济关系未能成行.后来在维特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über Wittsche Lie-Ringe》(关于维特氏李环)的博士论文.对于他的研究工作,维特极为满意,给予极高的评价.甚至在38年以后,到了1979年,维特在给张禾瑞的一封信中还提出,他本人在审查一篇论文时,曾强调:“daβ dieArbeit von Ho-jui Chang eine pionier leistung auf diesm Gebietist.”这段话的意思是,张禾瑞是维特代数方面有成就的一个先驱者.1977年Helmut Strade在他的文章《Representation of theWitt Algebra》(发表在Journal of algebra 49,595—605(1977))中一开头就这样写道:“35年前,张禾瑞确定了维特代数W(1)的不可约表示.这是对非古典的单李代数表示论的一个贡献,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它是一篇关于这个方向的唯一的贡献.只是在近十年来,关于这个领域的某些重要结果才逐渐地被发现和证明.”1988年研究特征p李代数的名家R.L.Wilson来北京访问,他对张禾瑞说:“我曾把您的论文翻译成英文,仔细地加以阅读.”综上所述,张禾瑞关于“维特李环”的论文可以说是一篇经典性的文献.
    1940年,张禾瑞在汉堡大学将要毕业之际,战争火焰在欧洲大陆迅速蔓延,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经济来源断绝.这样,他就不得不考虑在德国求职谋生.事有凑巧,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当时正好缺一名汉语教师,由于张禾瑞能讲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又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汉堡大学中文系决定聘他为讲师.为了解决经济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张来不及考虑工作性质,便应聘到中文系执教.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6年张禾瑞偕同夫人(1922—1978,一位德国女士)及他们的未满周岁的独生子,经过两个多月颠簸辛苦,回到祖国.继之,他应聘为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此后,他就全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为培养祖国下一代代数专业人才奋斗了40年.
 
(二)
 
    1946年秋,35岁的年轻教授张禾瑞,在北京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由于他天赋好,工作勤奋,所以很快就显示了他在数学教学工作方面的才能,从而使他对教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自信在这个领域里,大有所为.
    在40年代,国内只有一本用文言文翻译的范·德·瓦尔登(B.L.van der Waerden)著《Moderne Algebra》的译本《近世代数学》.张禾瑞认为在大学里应该开设近世代数课,因为作为一个数学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近世代数的初步素养,受到基本的代数方法的训练.但他又认为,照搬外国教材不可取,这些教材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于是他在1947年前后多次在北大开设近世代数课,并且自己编写教材.由于他对教学工作的精心设计和努力实践,赢得了学生赞许,得到了校内外的好评,使得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北京中法大学和北京辅仁大学纷纷聘请他为兼任教授.这样他就成了当时国内数学界的一位名教授.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他把所编的教材加以整理,定名为《近世代数基础》并交付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自编的近世代数教材.从此,全国高校的近世代数课程就有了一部适合国情的教材.由于这本教材选材适当,推理严谨,条理清晰,文字流畅,使得30多年来一版再版,长期沿用.仅该书的修订本,在1978年出版以后的10年中,共印11次,总印数近33万册.1988年1月,《近世代数基础》一书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近世代数基础》一书,是张禾瑞的一本代表作,该书中渗透了他本人的基本教育思想.首先他认为,近世代数是一门既具有丰富内容但内容又显得有点庞杂的学科,作为数学系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来说,不应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当时他注意到了40年代国内各大学数学教育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他遵循近世代数学科固有的体系和科学性的原则下,在大量参考世界各国近世代数范本的基础上,他对于教材的选择、编排和处理等方面都作了周密的考虑.他把着眼点放在使初学者对理论易于了解,对方法易于掌握上,以便使他们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阅读近世代数方面较深的书籍及文献的能力.换言之,“取他国之精华,重本国之国情,遵循科学原则,不违量力精神”是张禾瑞的基本教育思想之一.他还认为:近世代数这门学科的特点之一是代数概念既多又抽象.经过多年反复多次的教学实践,他提出了“抽象概念要具体化,深奥理论要浅显化”的教学思想.在他的书中,他力求做到这一点.例如书中对映射概念的刻画,对两个代数系统的同构概念的描述等,在文字表达上,均堪称生动具体,是深入浅出的典范.可以这样说,《近世代数基础》一书是他经过精雕细刻的一部有特色的著作.鉴于此,我们可以说张禾瑞是第一个成功地把抽象代数广泛地介绍到国内的播种者.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张禾端被正式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执教并任代数教研室主任.1956年,又被任命为数学系系主任.
    1953年初,他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一个为期半年的代数师资训练班,为全国即将建立的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师资,并为该班学员编译一套供他们将来教学用的教材.这学期他非常辛苦,要讲课,还要准备教材.当时选定两本书作为师资训练班的代数教材,一本是苏联格林本卡(М.К.Гребенча)著《Арифметика》(算术),另一本是苏联诺窐塞洛夫(С.И.Новоселов)著《Алгебра и элементарныефункции》(代数和初等函数)的代数部分.两书的翻译工作由他和孙永生担任,孙进行初译,他本人最后校勘定稿.他为备课、翻译、定稿差不多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
    师训班结业后,一批新教师带着50余万字的油印教材奔赴新的岗位.由于办师训班成绩显著,接着从1953年秋季开始,他又接受了办二年制代数研究班的任务,为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代数专业的师资.这样的研究班,一共办了四届.
    为了办好这几届代数研究班,他真可谓是呕心沥血.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课程的设置,从教材的编写到课堂实际教学,这一切都要由他负责.几年中,他为研究班学员开设了近世代数基础、线性代数(相当于模论)、体论、结合代数、李代数等课程,并编写了上述各课程的讲义(除近世代数基础外).由于张禾瑞治学态度一贯严肃(他认为尚不成熟的作品是不愿随便发表的),所以上述各课的讲义始终没有正式交付出版.这几年中,他十分关心研究班每一个学员的成长.第一届代数研究班(53级)的丁守中(上海师范大学)回忆道:“每次课后,张先生总要安排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进行回讲,他在下面听,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所以他几乎要用两倍的时间来进行教学.经过这样一段严格的训练,我们才真正领略到什么叫做把书真正读懂了.”丁守中又说:“我当时是班长,每周我都要向张先生汇报班里的情况,他不仅关心同学们的学习,也关心大家的身体健康.他常建议班里组织适当的文体活动,或出去郊游,或全班开一次联欢会.这些活动,张先生都来参加,和同学们在一起,一点没有大教授的架子.”山东聊城师范学院杨子胥也是该班学员,他回忆道:“当时张先生是有助手的,但是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脉搏,他总是亲自下来摸情况.他还经常抽查笔记,只要发现问题就把学生找来当面考查解决.30多年来,我一直完整地保存着研究班学习期间的所有笔记、作业,因为这上面都有张先生的笔迹!”
    一个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倾注的心血都凝结着他对学生的一片热忱,这必然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崇敬.1988年暑假,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届代数研究班毕业的部分学员,借一次学术交流会的机会,给张禾瑞老师敬献了这样一首诗:
    春风化雨,忝列门墙;
    谆谆教诲,没齿难忘!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寿登期颐,体健而康!
    张禾瑞为祖国培育的大批代数专业研究生,现已遍及全国各高等院校.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教学战线上的佼佼者.有的是校系领导,有相当一部分人已取得教授职称,还有的曾多次获省一级的荣誉称号.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科研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现在已是研究生导师.这就是说,张禾瑞的这些学生,若干年来也已培养了成批的学生.
    早在30年代末,张禾瑞在李环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相当出色.但回国后,他的研究工作却始终未能获得好的结果,他也不想把自己的研究内容整理发表.这就造成他工作40年的成就,只突出在教书和著书方面.
 
(三)
 
    张禾瑞主持代数教研室工作期间,在主办代数研究班的同时,又狠抓了代数课的教材建设和提高代数教研室成员的水平两项工作.如果说,张禾瑞的第一本代表作是50年代初的《近世代数基础》,那么,他的第二本力作就是50年代末的《高等代数》.
    在50年代初,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工作尚无定规.例如数学系的基础课程之一的高等代数,既无教学大纲,又无本国教材.早在1952年下半年,张禾瑞曾给本科生主讲了一个学期高等代数课.当时虽用一本苏联教材的译本,但在教课中,他在自己的讲稿上,对原书的内容作了很多改动.他亲身感受到这门基础课急需一本适合国情的教材,于是,他着手为本科生编写高等代数讲义.1954年教育部召开制订高等师范数学教学大纲会议,张禾瑞主持了高等代数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他本人对高等代数课的设想被与会同行接受.以他的设想为基础,制订了师范院校数学系高等代数试行教学大纲.此后,他按照大纲编写了《高等代数》教材.当时,张禾瑞的工作任务实在太重,除了承担着数学系系主任兼代数教研室主任的行政职务以外,还有55级、56级两届代数研究班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系外、校外的各种兼职,所以在编写高等代数教材方面,他很需要有一位助手,而这位得力助手就是郝鈵新.
    《高等代数》一书于1957年正式出版.这是一本结构清楚、论证严密,既有高观点而又深入浅出的教材.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国内众多的学校指定为数学系的教材.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理论的要求,张禾瑞、郝鈵新两位教授又先后于1979年、1983年两次修订《高等代数》,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每次修订,都赋予该书以新的内容.该书第二版共印4次,总印数达23万册;第三版至今已印5次,总印数达22万册.1988年1月,张禾瑞、郝鈵新所编《高等代数》一书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为了提高代数教研室成员的水平,张禾瑞把主讲高等代数课的教师组成一个备课组,由他具体指导.他要求负责习作课的青年助教,制作习作课卡片,收集典型例题,积累资料.为了活跃教研室学术气氛,他组织了讨论班,由参加的教师轮流作报告.他要求青年助教随代数研究班上课,与研究生一样交作业,参加考试.通过这些措施,代数教研室成了一个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较高的教研室.
    张禾瑞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法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备课时,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关键的论证步骤、章节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学生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一定要特别加以注意.对这些地方如何讲解,必须事先推敲好精炼准确的语言,重要的话要背下来(最好记在讲稿上).如果只有思路,到课堂上现想现编词语,这样往往会造成词不达意,或重复累赘,甚至会导致思路混乱,影响教学进度.在他主持数学系工作期间,强调教师要仔细备课,要教好课,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且也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他重视教学,作为系主任,他一直坚持教课.1978、1979年,尽管他身体不好,但还两次担任了讲课任务.为了把好教学质量关,他常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并亲自到课堂听课,课后与主讲教师一起探讨教材教法.
    有人问张禾瑞:“张先生,您在教学上这样认真,这究竟是受了谁的影响?”他回答道:“我的老师阿廷!”又说:“在德国留学时,阿廷每次上课都只带几支粉笔,然后娴熟地一讲到底;那时,我很年轻,看问题有点幼稚,我以为这样的大学问家,上课一定不用备课.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发现他每次上课都写讲稿!并且写得很仔细,很整齐.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想,这样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尚且如此认真备课,我作为他的学生,更需要这样做.”的确,张禾瑞备课极认真仔细,对于每句话都要经过仔细斟酌.听过他课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每次上课把黑板上的内容抄下来,到期末,不用整理就是一本讲义.
    在学术领域里他也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学者.1979年前后,系里有些教师想从事新兴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的这种大胆探索精神马上得到了张禾瑞的支持.除同意批给必要的经费外,他还再三地提醒从事模糊数学研究的教师要好好做学问,要尽力建立好理论基础.正是由于他的关心和扶植,使得这个专业的带头人和有关教师在工作中更加充满信心.经过他们十年的艰苦创业,终于使这个新的数学分支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生根、开花、结果.目前,模糊信息处理与机器智能已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项目.
    张禾瑞学风正派.作为数学家,他处处按科学精神办事.众所周知,在1958年“大跃进”时,有一段时期,高等学校常规的教学被打破,学生不上课,不学基础理论,认为教师讲的课脱离实际.于是,学生自编教材,并提出“红青年要赛过白专家”的口号,张禾瑞和一大批教师都靠边站了.面对这种局面,他深感不安,出于一个学者、一个系主任的责任心,他曾经冒着被批判的风险,找到有关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醒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久,部分学生搞了一套教材,有关方面组织一批老教师来审阅,张禾瑞是审阅者之一.在学术问题上,他坚持原则,认真批改了每一页稿纸,最后一页页稿纸上布满了红字.他是冒着风险这样做的.事后不久,他被不点名地批判为“白专家批了红青年”.
    他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几十年来,他与党组织合作极好.他为人正直,能团结全系教职工,所以数学系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养成了全系的好学风.在全系教师努力下,现在全系在数理逻辑、概率论、函数论、代数和模糊数学等方向上,都已建成了有学术带头人又有接班人的学术梯队.
    光阴荏苒,张禾瑞教授回国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已40年了,他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数学专业人才.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严谨的学风,将激励后人奋进,为祖国的振兴贡献力量.
    (本文承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许多同志及传主的好友、学生提供素材,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1990年2月完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8-6 16:54:41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挺详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网站统计|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之家    

GMT+8, 2024-12-23 06:25 , Processed in 1.1562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